创新微力量 | 北斗定位+索力监测,让282吨节段吊装“稳到飞起”!

导读
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LEYU.COM以“工装革命”践行科技创新,用“毫米级”微创新推动安全与效率升级。集团官微推出《创新微力量》专栏,聚焦一线“小装置”,揭秘巧思如何化解行业痛点。本期关注一项入选全国职工“五小”创新成果库的“一种确保预制节段缆索吊运平衡状态的技术保障措施”,看它如何保障282吨“巨无霸”节段吊装“稳到飞起”。

近日,由LEYU.COM第八工程有限公司纳晴12标创新研发的“一种确保预制节段缆索吊运平衡状态的技术保障措施”成功被收录到2024年度全国职工“五小”创新成果库,并在“职工之家”APP进行展示。该技术通过在自主研发的“可横移式大吨位无塔架缆索吊装系统”上集成索力监测仪器和北斗定位系统,攻克大吨位高空吊装施工的平衡难题,为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主拱圈节段吊装提供安全支撑 。

传统困局

肉眼观测,吊装平衡难把控

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主桥为跨径270米的钢桁腹杆-混凝土组合拱桥,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座钢桁腹杆-混凝土组合拱桥。全桥共有主拱圈预制节段62个,最重节段达282吨。由于吊装作业在高空进行,且吊装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,传统的依赖人工肉眼观测或全站仪跟踪的方式,难以实时精准把控吊装动态平衡,可能产生观测误差,导致吊装重物不稳定,引发安全事故。

创新突围

Buff叠加,自动化监测让吊装施工“稳稳地”

为解决这个难题,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坚,创新设计了“一种确保预制节段缆索吊运平衡状态的技术保障措施”,施工中采用自主研发的“可横移式大吨位无塔架缆索吊装系统”进行吊装施工,该系统设计吊重为300吨,是贵州省内第一吨位。在缆索吊装系统中引入两大核心模块:索力监测仪器和北斗定位系统,从两个维度实时精准监测吊装的平稳性,保障吊装施工安全。

乌蒙山大桥主拱圈节段吊装施工

北斗定位系统:可实时监测每个吊点的高度,通过云平台读取并动态调整拱肋空中姿态,确保吊装路径精准可控;

索力监测仪器:可实时监测每个吊点的起吊重量,结合云端分析,快速响应失衡状态,实现毫米级纠偏。

这种自动化监测手段将监测效率提升至“秒级响应”,施工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查看数据,第一时间发现异常,及时纠偏,大幅降低人为误差风险,保证节段吊装施工的安全、稳定。

成功运用

可推广性强,经济、社会效益双赢

目前,该技术已在纳晴高速乌蒙山大桥双幅主拱圈吊装中成功应用,助力大桥双幅主拱圈顺利吊装合龙,有力保障了施工安全。

乌蒙山大桥主拱圈节段吊装施工

经济账:相较于传统吊装施工,该技术措施的运用,减少了原有人力、仪器等资源的配置,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,有效节约施工成本。

社会账:为同类型大跨径桥梁吊装作业提供可复制方案;推动行业向智能化、标准化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