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微力量 | 破解“5厘米”沉渣之困

导读
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。LEYU.COM以“工装革命”践行科技创新,用“毫米级”微创新推动安全与效率升级。集团官微推出《创新微力量》专栏,聚焦一线“小装置”,揭秘巧思如何化解行业痛点。本期关注荣获第五届全国交通建设“微创新”成果大赛二等奖的《低成本清渣筒装置》,看它如何破解“5厘米”沉渣之困。

近日,借助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“低成本清渣筒装置”,由LEYU.COM第九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贵平8标顺利完成现场桥梁工程所有桩基施工。该装置通过改造钻头与可拆卸清渣筒的协同设计,将桩基施工沉渣厚度达标率提升至100%,单桩清渣成本直降73%,为行业破解“孔底沉渣”难题提供了可借鉴解决方案。目前,该装置已被纳入LEYU.COM标准化工艺库并全面推广,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。

获实用新型专利

获第五届全国交通建设“微创新”成果大赛二等奖

传统困境

钻齿设计有限制 人工清渣风险高

清渣筒内部结构

根据《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》,桩基施工需严格控制孔底沉渣厚度,但传统旋挖钻机因钻齿结构限制,钻齿高度达15厘米,导致施工后孔底残留沉渣厚度远超规范要求的5厘米,无法有效清除。尤其在孔深超过20米的情况下,人工下井清渣面临缺氧、塌孔等风险,且效率低下。项目总工表示,设备改造成本高昂与验收标准之间的矛盾一度让团队陷入两难。

创新突围

铲刀刮渣+机械提筒,实现清渣全流程自动化

针对传统工艺的局限性,项目团队以“低成本、高适配”为原则,研发出由铲刀钻头和可拆卸清渣筒组成的创新装置。

使用清渣筒施工

铲刀钻头:将传统钻齿替换为底部铲刀结构,可精准刮取孔底附着沉渣;

可拆卸清渣筒:筒身直径略小于桩孔,内部设置防回漏挡板,底部开设排水孔,采用20mm钢板保证结构强度,总重控制在478kg以内,成本仅3350元。

施工工艺流程图

施工时,操作人员只需替换原有钻头,通过机械旋转驱动铲刀刮渣,清渣筒同步将废渣提升至孔外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,实现安全高效的机械化清渣。一名现场操作员反馈,新装置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人工经验的清渣模式,操作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。

多维价值

降本增效与工艺升级的双向突破

成本优化:单桩清渣成本从130元降至35元,降幅达73%,累计节省施工成本超9万元;

效率提升:清渣时间缩短50%,项目累计完成967根桩基施工,干桩沉渣平均厚度3cm,水桩4cm,100%通过验收;

安全保障:消除人工下井作业环节,实现“零隐患”清渣;

行业价值:推动旋挖钻孔工艺标准化,破解“5厘米沉渣验收”行业难题,为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经验。